作文纸条 -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语文教育一看就能用的作文素材

“七一勋章”特辑|为国为民的开拓者

从荒漠到险海,从深山到高原,鞠躬尽瘁


2021年6月29日,习近平主席为“七一勋章”获得者颁授勋章。
他们来自人民、植根人民,是立足本职、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。
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,他们的精神可追可及。
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。

 荒 芜 中 创 造 奇 迹 
 石 光 银:誓 将 沙 漠 变 绿 洲 

石光银的童年记忆里,总是风沙肆虐。他出生在陕西定边县,这里是毛乌素沙漠的边缘,四季黄沙漫天。沙子破坏地里的庄稼、吞噬人们的居所,恶劣的自然环境让石光银的家乡陷入难以摆脱的贫困。

从小深受风沙之苦的石光银下定决心治沙,拔掉家乡的“穷根”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,石光银陆续承包治理了25万亩荒沙、碱滩。为了治沙事业,他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购买树苗,联合四方父老乡亲成立治沙队伍,朝夕不倦地在大片沙海上育苗栽植。

风沙“桀骜难驯”,一度让种下的树苗全军覆没。挫败面前,石光银没有气馁,更没有屈服,他向林业专家请教防风固沙的经验,再次投入到与沙漠的战斗中去。

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,流沙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,绵延的绿色击退了荒芜,建立起一道美丽的生态屏障,为乡村振兴和人民致富开辟了一片新天地。

治沙事业的成就,离不开石光银和乡亲们筚路蓝缕的艰苦奋斗。石光银带领的治沙队伍往往在沙地里一连驻扎数十天,喝的是沙坑里舀出来的沙糊糊水,吃的是风干的玉米馍,甚至还啃过杨树皮。

“人一辈子不一定要干多大的事情,但是一定要干一件有意义的事情,而且不能一个人好,要让其他周边群众都好起来。”石光银用生命撑起了风沙边缘的绿色奇迹,那些繁盛的草木与它们所象征的奉献精神,必将在一代代治沙人的手中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。


 对 抗 大 山 的 当 代 愚 公 
 黄 大 发:绝 壁 凿 天 渠 

1958年,深处大山腹地、山高岩陡的团结村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穷地方。蓄不住雨水的干旱土地种不出水稻,村民们想吃上一顿大米饭都是奢望。

那一年,23岁的黄大发被推选为村里的大队长,同时光荣入党。从这时起,黄大发就发誓要给村子修渠引水,立志将村子从贫困的深渊拯救出来。

然而,在群山环绕的高低起伏之中,修起一道从河流到村庄之间的水渠谈何容易。20世纪60年代,黄大发开始带领村民们用“土法”开石挖渠,但由于缺乏技术支持,十余年的努力以失败告终。

黄大发非常痛心,但不愿就此放弃。他说:“我修沟不放弃,沟修不通,我们就没得米吃、没得水喝。放弃不得!”

1992年,56岁的黄大发在水利站跟班学习了修渠所需的知识后,力排众议再度开启修渠工程。他身先士卒,带领乡亲们用最简单的工具和勤劳的双手,在几百米高的悬崖绝壁上一寸一寸地敲打、开凿。

历经两年多起早贪黑的艰苦劳动,一条总长近万米的希望之渠终于修成。如今,河水滋润下的团结村已改换新颜、欣欣向荣。

“如果我们共产党员不带头,怕苦、怕累,我们是做不好工作的。我们就要不怕牺牲,排除困难,去争取胜利。”黄大发用三十六年的漫长坚守和无畏勇气兑现了他对村庄的承诺,也完成了共产党人造福人民的光荣使命,是当之无愧的“当代愚公”。


 国 旗 飘 扬 在 雪 域 高 原 
 卓 嘎:神 圣 国 土 的 守 护 者 

喜马拉雅山脚下的玉麦曾是一个“三人乡”,1964年到1996年的34年间,这片土地上只有一户人家,住着一个爸爸和两个女儿。父亲桑杰曲巴一边放牧维持生计,一边守卫着方圆1976平方公里的土地。

长大后的女儿卓嘎、央宗从父亲手上接过新缝的五星红旗,也从父亲肩上接过守卫祖国边疆的重担。

守边的生活比想象中还要辛苦。凌晨四五点天还未亮,她们就要赶着牛儿上山吃草,“无人之境”中,陪伴她们的只有一声声单调的牛铃,以及在白雪掩映下更加鲜红的国旗,

卓嘎说:“以前父亲巡边的时候,一路走一路挂国旗,按照他当年的习惯,我们也一直这样做。”一面面红旗,是父亲精神的延续,也是卓嘎的使命所在,鼓舞她耐住寂寞坚守在这片土地上。

“家是玉麦,国是中国”,守家即护国,家所在便是国所在。父亲与女儿两代人真正将一生奉献给了祖国边疆。

近年来,西藏边境的小康村建设如春风般吹进玉麦,带来生机。如今的这里已有9户32人,建立起了完备的乡级基层组织,人烟稀少的广袤土地也有了公安边防部队驻守。

冰雪封锁不住一颗跳动的爱国心,卓嘎以坚实步履书写下对祖国土地的眷恋与深情,成为雪域高原上最美的格桑花。



 为 国 护 海 的 船 长 
  王 书 茂:深 深 刻 在 心 中 

潭门村渔民王书茂在29岁时有了一个新的身份——海上民兵,家门口的“祖宗海”也由此承载了王书茂36年来守卫这片“蓝色疆土”的峥嵘岁月。

对于潭门渔民而言,美丽的南海并不总是风平浪静,除了暗流和风暴,部分周边国家的无理驱赶、袭扰和抓扣也会对人们的生计甚至生命安全产生巨大威胁。

更重要的是,一旦在所谓的“认罪书”上签字,便意味着国家主权受到侵犯与践踏,这是潭门渔民,也是作为民兵的王书茂所拒绝接受的。

面对他国的虎视眈眈,王书茂选择坚定捍卫每一寸领土。2012年4月,王书茂所在的船队在黄岩岛附近正常作业,却遭遇菲律宾渔民船只的无理侵扰,甚至利用武器进行挑衅,企图越过我国的海域防护线。

王书茂当机立断,指挥船队进行斗争和驱赶,但口头警告并没有制止对方的进犯。面对这样危急的形势,王书茂毅然以自己的船只挡在了菲律宾船只的进路上,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。

附近的中国船只被他捍卫国土的勇气与决心所感召,纷纷加入维权行动中来,与菲方船只周旋对峙多天,直至它们撤离,维护了我国领土完整。

36年的海上民兵岁月在风浪和骄阳中熠熠闪光,王书茂为后代守住了“祖宗海”,更为国家守好了“南大门”!



 为 国 巡 边 五 十 七 载 
 魏 德 友:草 原 上 的 “活 界 碑” 

收音机、望远镜、水壶、馍馍,还有一群羊,是魏德友的“巡边必备”,今年已经81岁的他,57年间在新疆萨尔布拉克草原上走了累计20多万公里的路程,相当于绕着赤道走了5圈。

边境条件艰苦,住房交通、用水吃粮,一切都要自己动手创造。魏德友说:“住的地方在地窝子里。就跟我老家山东的菜窖一样,在山坡上挖个坑,用烂木头和草往上一盖,然后埋上土弄个小门,一米二高的小门向外开。”

无论是简陋的生活环境,还是草原上肆虐的牛虻、枯燥的长昼、致命的风暴,都没有吓退魏德友。他很快适应下来,每天早上7点出门放羊,顺着边境线,向南或向北,顶着来自变幻莫测的天气和神出鬼没的狼群带来的威胁,走上15公里才回家。

守边的57年间,他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,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,所在区域从未发生过一起涉外事件。

魏德友将心血倾注在这片草原上的同时,也留下了深深的遗憾。受交通条件限制,离家千里的他回家看望父母的次数屈指可数,父母去世的时候,他时隔两个月才能收到迟来的电报。

魏德友“亏欠”了小家,却成就了大家,他也将萨尔布拉克草原作为一生的归属,“我跟党许诺,什么时候我走不动了,我就离开了。要是还能走能动就留在那里,因为对萨尔布拉克有感情。”

魏德友以其爱国精神支撑了五十余年的坚守,守得了毕生的伟业,守住了祖国的安宁,守出了无私奉献的兵团精神。



 小 纸 条 讨 论 室 

除了他们,“七一勋章”获得者中还有许多在国家建设中鞠躬尽瘁的人物。那是战时投身革命、战后投身艺术的蓝天野,那是为中非外交事业倾情奉献的刘贵今,那是面对敌人威胁毫不屈服、一生淡泊名利的瞿独伊。

看完这些“七一勋章”获得者的故事,你有什么感触?快到评论区或练笔区聊聊吧~


(图片均来自网络,侵删)

▣ 本文文字版权归纸条App所有。